公司財務主管職能的轉變 -財務 |
|
公司的財務主管有其傳統的職責,主要是資金籌集與運營、組織編制財務報告以及內部審計等。而新時期的財務主管,其職責應該由公司董事擔任,負全面管理責任。其職權范圍應包括企業的所有部門,負戰略開發責任,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增值。 一、財務主管職能的歷史考察 特里·卡羅爾在其所著《財務主管的角色轉變》一書中,將財務主管的角色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20世紀60年代財務主管開始超過日常簿記和年度賬務結算,參與成本預測、結果量化、業務開發與可行性評估;20世紀70年代財務主管不但解決會計方面的諸多難題,而且還主要負責企業的證券管理;20世紀80年代財務主管必須懂得計算機,需為企業增加關鍵的成功因素,以提高企業的主要業績指標;20世紀90年代,戰略計劃、投資者關系、流動資產與稅收管理成為財務主管最為重要的職責。 在我國直至1978年改革開放向市場經濟轉型,才使企業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財務主管。最初企業的財務部與會計部是合二為一。直至近10年左右,隨著企業上市、重組,在資本市場融資,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一些企業集團公司、較大的民營企業,才逐漸將融投資業務從會計部門中分離出來,并設置財務主管(一般稱財務副總,并不再設財務總監)或財務總監這一崗位。現今企業的財務主管一般仍然統管著融投資與會計兩大業務,并由具有會計師職稱的人員擔任。 在我國,有部分公司的財務主管是董事會成員,多數公司財務主管為職業經理。據對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的165家上市公司(截止2007年8月)統計,其中僅42家公司財務主管是公司董事會成員,占比為25.45%。而對浙江溫州、麗水、臺州的多家非上市民營有限責任公司調查,財務總監絕大多數為職業經理而非公司董事。在財務主管不是董事的公司中,一般均由公司“一把手”分管財務工作,但又不能將這位“一把手”視為財務主管,原因很簡單,“一把手”不動手公司的財務事項。我國公司賦予財務主管的一般崗位職責是:領導財務人員實現公司財務目標,參與公司戰略領導,使股東價值最大化;側重于監督財務報告財務賬目的真實性、完整性;對向董事會提供的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負責;與公司負責人聯簽對外借入、借出資金等財務事項;定期向董事會提供財務狀況評價報告。 這里我們應注意三個問題:其一、那些不是董事會成員的財務主管在履行上述職責時,肯定會有一定障礙。財務主管這個職位有一定獨特性,財務主管高于其他部門經理既可以樹立權威發揮作用,又可以避免其本身帶有部門偏見。財務主管應該成為董事會諸多事務的平等參與者。其二、多數公司對財務主管的職能還是強調“向后看”,注重事后核算、監督與控制職能,忽略主動的戰略制定與實施工作。其三、價值創造與價值評價方面的職責不夠清晰。 二、21世紀對公司財務主管的新要求 21世紀,社會環境、商業環境以及企業本身的變化使公司理財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主要體現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使公司內部機構不斷發生重組整合,公司之間時刻面臨著購并與重組的挑戰。傳統財務管理的理論與方法已經無法完全與21世紀的理財環境相適應,從而也就無法去指導公司實踐。具體表現在: (一)傳統財務理論基礎建立在工業經濟以有形資產管理為主的基礎上,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改變公司經濟資源的配置結構。要素資本中的人力資本、信息資本、知識資本以及要素資本的時間成本提到了財務主管的案頭。 (二)傳統財務采取的是封閉的 “向后看”的方法,以交易記錄和做賬為工作重點,將90%資源耗費在交易記錄和財務控制活動上。主要精力是完成財務預算、財務控制,忽略為公司經營活動提供實時和有意義的信息。新時期的財務主管更加注重“向前看”,增加了戰略管理、風險管理等內容。財務主管要以更加商業性的方式處理問題。 (三)傳統理財活動手段落后。隨著通訊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財務勢在必行,財務主管在履行職責時,務須充分利用信息網絡,為企業獲取充分、可靠、實時的信息,以確保與對手展開有效的競爭,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 (四)傳統財務評價體系主要限于可用貨幣計量的財務指標,而且過多使用利潤作為衡量標準;對公司的人力資源、知識資產等缺乏適當的指標加以考核評價。新時期衡量股東價值已廣泛采用經濟增加值、投資現金流收益及現金增加值等方法。 (五)傳統財務職能中的風險管理僅限于財務風險成本,而對于風險投資管理、時間成本控制尚未涉及。 三、新時期財務主管職能的擴展 新時期公司財務主管應著重在下列六個方面發揮作用: (一)公司財務戰略的制定和實施。財務主管應該成為董事會成員并為董事會負責,CFO有責任與CEO并肩作戰,有責任領導企業的總體戰略。在公司戰略制定和實施中,財務主管的主要工作內容應該包括:設計要素資本結構、適量運籌要素資本以及社會資本,為公司生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財務決策支持。此外,財務主管不能局限于平衡股東利益,務須設計新的股權結構,并為公司高層提出相關財務決策。 (二)獲取IT知識并利用這一手段。公司戰略需要信息系統的支持,財務主管需組織開發出高效的財務信息系統,把存儲的信息轉變成相關有用的信息,提供給管理部門,幫助相關部門在經營方向、產品、客戶與供應商、投資項目、風險評估等方面做出正確決策。財務主管應當對IT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有遠見的組織建設企業信息系統和內部網絡,以便提高效率和競爭力。信息系統的安排應與公司經營戰略保持一致,同時具有一定靈活性。 (三)處理好公司的對外公共關系。財務主管除了處理好與投資者、債權人、政府稅收部門、供應商、員工的關系外,還應該著重處理好與媒體、公眾的關系。公司的社會形象直接影響公司的整體價值,而社會比較關注公司的產品質量、公司的投資回報率和年度季度財務報告。公司的產品難免出現各種問題,公司的發展也會波浪起伏。財務主管此時務必需要做細心的解釋工作。財務主管要善于在各種情況下處理好與媒體的關系,獲得社會大眾的信任和理解。 (四)注重公司質量管理。以往在我國企業中,產品質量管理與財務工作內容是毫不相干的,似乎質量問題僅僅是生產部門的職責。而今應該意識到財務管理的整體目標是公司價值最大化;對于顧客乃至整個社會,永恒的重心是質量。財務主管最有效的方法是通過財務活動尋求并實施質量管理。財務人員必須理解其內部各部門的需求,通過財務活動促進全公司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率,以滿足客戶需求。當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或沒有取得最優質量時,要適時對質量成本(其構成可包括:企業內部生產缺陷成本、鑒定成本、預防成本等)進行評估和分析。 (五)注重信息資本的時間成本管理。信息資本對于我國目前的公司來說,正處于管理混亂狀態,幾乎公司內的每一位員工都是信息的生產者,也都是信息的免費使用者,信息在公司內變成了一種公共物品。信息資本在公司內的無成本核算、無財務預算,已形成了嚴重的信息噪音,極大地妨礙了公司的決策效率。如何使信息資源的搜尋整理、使用、管理專業化,如何提高信息資本的效率和效益,理應成為公司財務主管的重要工作之一。 (六)研究解決知識資本的時間成本問題。知識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成為企業要素資本之一。現在企業都在努力成為學習型組織,組織不同形式的學習以獲取有用知識。但企業付出代價獲取知識應該講究財務規則,測算資本成本。公司在獲取和應用知識時,首先應計算不同邏輯分工下學習個別知識的時間成本,然后計算綜合知識成本即各種個別知識時間成本的加權平均成本,最后比較分析學習收益與學習成本,只有學習收益大于、等于學習成本時,學習活動才符合財務規則,學習組織的存在和發展才具有財務可行性。企業應克服盲目地、不講成本和收益地隨意學習。千方百計降低知識成本和學習成本,已成為公司財務主管的新課題。 四、結語 21世紀,企業財務部門至少要將50%的努力集中于企業競爭力的提高,這一變化將不可避免地使過去花費大量時間記賬、做一些數據分析工作,而不走向企業前臺、不承擔風險的財務人員感到不適應。職能轉變后的財務主管,以及他(她)所領導的團隊應做到:除了承擔業務記錄、預算控制之外,提供具有詳細內容、注重發展戰略和以價值提高為導向的服務,在決策支持和業務增值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做戰略合作者的業務伙伴與顧問,成為與董事長、總經理并肩的維持和發展與投資者關系的主要人物;在公司決策中,既是參與者又是領導者。領導團隊,精于處理特殊賬務和建立新的財務模式,向內部各單位提供建議和幫助,能夠推動全公司績效的持續提高。 |
- Mar 05 Mon 2012 21:07
財務:公司財務主管職能的轉變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