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畢馬威中國合伙人郝荃:在工作中體會成長樂趣 -財務


  郝荃簡歷:

  1965年至1972年入北京鐵路第七小學,1972年至1977年為北京八中學生,1977年至1978年為北京順義縣趙各莊知青。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會計專業,本科畢業后留校任教。1990年赴美留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后在洛杉磯加入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1997年調入畢馬威英國倫敦辦公室,1999年調入畢馬威北京辦公室,2001年成為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

  畢馬威 (KPMG),國際四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在其百年基業中,憑借一流的專業化服務和完善的全球化網絡,為全球最大的企業、 金融機構和財團提供服務。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更是成為眾多精英人才的夢想之地。

  郝荃,畢馬威合伙人。從中國走出去, 分別在畢馬威紐約、洛杉磯、倫敦和北京工作, 首位畢馬威的中國合伙人,《英才》雜志評選的中國企業智囊100人之一。

  郝荃印象--初次見郝荃,是在今年的"三八"婦女節知名女校友聯誼會上。一直以為見到的會是一位風風火火且飽含西洋做派的職業白領女性,而到來者卻給我以恰好相反的印象。黑紅相間的中國傳統服飾、溫文爾雅的舉止、輕柔的話語再加上些許學生般的羞澀,讓我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是一位知名外企的高層管理人士。--"郝荃講起課來就像鞠萍姐姐講故事一樣,學生們都很喜歡她。"當年在人大財政系任教的王景新教授回憶起郝荃在校當老師的情景時這樣說。--"我們這里的人都特別喜歡Sherry,她總是笑瞇瞇的,什么事情都特別有主意。她很有思想,邏輯性、對外表達和溝通能力都很強。"同是人大學子,現在也在畢馬威供職的張京京校友這樣形容工作中的郝荃。

  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學會計的同所有60年代出生的人一樣,郝荃經歷了其他同齡人經歷的一切,"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1977年高中畢業后,郝荃作為知識青年下鄉來到了北京郊區插隊。幸運的是,這段插隊的經歷持續的時間并不長。"我們是'文化大革命'后最后一批插隊的知青。高中畢業后我3月份去插隊,11月份77級就可以高考了。" 當年可以報考的都是北京的學校,其中沒有人民大學。一向數理成績較好的郝荃報考了一所理工科院校,最終卻因為考前生病而沒有考成。

  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在是否參加高考的問題上,郝荃有些猶豫。面對很多回城機會,考大學就意味著不能分配工作,風險是很大的。就在這個時候,郝荃曾經就讀的北京八中的老師專門來到她家里,勸她一定要參加高考。后來郝荃回想起這段經歷,還戲稱自己是被"拉著扯著"上的大學。"當時如果不是中學的老師那么鼓勵我,我想我不會考大學的;如果當年沒有考大學的話,今天的人生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正是高考給了這一代人以改變命運的機會,而郝荃牢牢把握住這個機會,將未來的命運握在自己手中。回城之后,郝荃跟當時也比較年輕的幾位中學老師一起,重新捧起書本,同千千萬萬懷揣夢想的青年人一樣,開始了"鯉魚躍龍門"的準備。經過一番刻苦努力,郝荃終于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會計專業。

  可是,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她卻喜憂參半,甚至有點傷心。原來,一直特別喜歡新聞和文學的她,開始填報了人民大學的新聞和黨史專業,但后來增補了一些經濟類專業,必須再報一個。"我就隨手劃了一個專業,也不明白劃的是什么,但是真的沒想到會把我分到這個會計專業去。"(笑--)"因為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腦子里覺得會計都是干壞事的人,所以我對會計沒什么好印象。真的把我分到會計專業的時候我特別傷心,好長一段時間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講我是會計專業的。別人問考上了挺好的,考哪個學校啊?--人民大學。學什么專業啊?--財政系。"(笑--)

  與畢馬威結緣從1992年踏入畢馬威美國公司成為一名金字塔中最底層的審計員,到今天成為畢馬威的合伙人,郝荃走過了畢馬威培養員工的"金字塔結構"的每一個層級,這也使她與畢馬威之間結下了不解之緣。

  其實早在人民大學任教的時候,郝荃就有過一次與畢馬威的深入接觸。"當時一批年輕的老師都參加外語培訓,很多人都是去國外讀學位的。系里的陳共老師跟我說,現在有一個機會,到國外的會計公司去實習, 但是沒有學位,你要不要去。他當時還說了一席話令我印象特別深。他覺得學位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有一些實際工作經驗,真正看看國外的公司是怎么做的。我很信服他的話,后來我就去了畢馬威,一去就是一年半。

  "正是因為有這段實習的經歷,1992年留學美國畢業后, 郝荃最終在畢馬威、安永、安達信三大知名會計師事務所中選擇了畢馬威,自此,她開始了自己在畢馬威的不凡之旅。畢馬威完善的人才培養計劃,使得每個人都有很好的發展機會。但每一個人都必須從底層做起,不會有任何人因為關系或其他原因而受到特殊照顧。在畢馬威,一年一次業績評估,提升、待遇、薪酬基本上都由業績決定。從開始的審計員到經理這個職位,比較優秀的員工需要經過4~6年。如果要升為高級經理或者合伙人,不僅有年限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工作能力, 管理能力和業績,一般需十到十四年左右的時間才可成為合伙人。

  如今已經是中國首位本土合伙人的郝荃,回想起走過的日日夜夜也是感慨萬千。"當時在美國做的時候,比現在要辛苦得多。第一,語言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克服這個障礙對增加信心很重要。而且從業務上講,我在大學學的東西與美國的很不一樣,所以工作起來挺辛苦的。此外這個工作本身是一個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時間、精力,不斷學習新的東西。加班是很經常的事情,從一月到三月,很少有12點以前回家的,有時候早晨5點鐘才回家,稍微洗漱休息一下,9點鐘就又回到辦公室上班了。"

  記者:現在做到合伙人的位置,已經是最高級別了。你如何保持自身的活力?是靠公司評價體系的推動,還是自身的一種信念?

  郝: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不同的動力。會計師事務所的機制促成人才流動,沒有人會停留在一個同樣的級別。從進來開始,就想著先做到經理、高級經理,然后到合伙人,每一步都希望做到最好。真正做到合伙人這個位置的時候,已經沒有向上的空間了,但是會覺得公司與自己的生活之間已經聯系得非常緊密,它已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個人的工作節奏和事務所的節奏常常要一致。

  記者:在畢馬威被接受和承認,你覺得自己的過人之處在什么地方?

  郝:我覺得不是我個人有什么過人之處,而是會計師事務所,或者說畢馬威的工作性質促成的。我們的工作其實就是做人的工作,"以人為本"體現在所有的工作中。做好工作最重要的是綜合的素質要比較強,管理能力、分析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較平衡。畢馬威的評估體系,就是把人身上好的地方充分挖掘出來,再把它們很好地組合在一起。

  率性叛逆與執著追尋

  初和郝荃接觸,她給人的印象是溫柔、恬靜,言語不多,與我們想象中的標準"職業白領"很不一樣。但是隨著話題的深入,我們漸漸感受到她身上折射出的那種率性的叛逆,嫻靜之中的另一種光輝。對于畢馬威,郝荃曾有過兩次"出逃"經歷,但最終還是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許這里才真正是她的夢回之地。

  1987年,郝荃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在美國畢馬威的實習。就在她即將整裝回國的時候,畢馬威專門派人到紐約與她談話,希望她留下來作為公司的正式員工,并給予相應的待遇。經過思考,郝荃的回答是"不","我還是要回去"。

  "其實那時候很理想化,也很愿意當老師。我想我留在這里不過就是'one of thousands MrSmith',但是我回到中國'Im only one, so far'我回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我可以把我看到、聽到的告訴給別人,教給學生。這些學生中一定會有出類拔萃的人才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有所發揮,起到更大的作用。"當時與她談話的正是現在負責整個大中國區的主席,他對于郝荃的決定不理解,但是還是尊重她的選擇, 支持了她的想法。就這樣懷著理想和信念,郝荃放棄了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和發展前景回到了國內,繼續她快樂的教書生活。"回來就一直教書,教得也蠻開心的,其實我們現在的好多客戶都是當時我的學生。"

  Senior Manager vsCFO

  1992年到1997年,郝荃在美國畢馬威公司服務,之后輪派到英國工作兩年。1999年奉畢馬威北京辦公室的感召回到國內,此時她的職位是高級經理,距離合伙人只有一步之遙。此時,當又一個選擇擺在面前的時候,她再次做出了其他人認為不可理解的決定。當時正逢網絡經濟活躍時期,郝荃被獵頭看中推薦到李嘉誠投資的TOMCOM中國公司做CFO。

  "我想我做過老師、做過執業會計師,在我們這個行業里, 唯一沒做過的就是企業。獵頭來找我的時候,我想自己的年齡越來越大,會更趨向穩定的生活,如果現在不做的話, 這輩子可能都不會再做這件事了,當時就想去試試看。我是2000年初去的網絡公司,2001年10月份回到畢馬威的。"

  記者:換一個角色感覺有什么不同?

  郝:不一樣,其實也蠻有意思的。第一可以穿得很隨便,可以穿以前沒機會穿的衣服;第二就是再也不用每周按小時填考勤表了,這些都是小的方面。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這種服務性公司常常是跟在人家后面,在網絡公司做CFO是人家跟著你,這個角色是個很大的改變,那種心理上的感覺比較好。

  記者:那你后來還是被畢馬威給挖回來了?

  郝:對。我自己覺得還是在KPMG更自如一點,不覺得有任何拘束。因為網絡公司的職員年齡比較輕,專業背景也完全不一樣。而且從去的那一天起你就是財務總監,底下的人對你都很尊敬, 但不與你親近,有距離感時人就變得很孤獨。在KPMG我沒有這種感覺,這里大多數同事的年齡也是比較低的,但是大家畢竟做的是同樣的事情,他們現在經歷的事以前你都經歷過,所以你有很多共同語言、共同的感覺可以和他們去分享。

  對幸福與美麗的詮釋通過與學院老師的交流我們得知,郝荃的丈夫汪建熙也是人民大學的校友,而且當年與郝荃是同班同學。他們大學一畢業就結了婚,是班內比較早走在一起的一對。汪建熙在事業上同樣很成功,曾一度被譽為"中國首席會計師",曾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的兩個人碰到一起,會是怎樣的情景呢?"其實我們兩個人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在一起。他做首席會計師的時候,我在美國。當時我剛剛拿到KPMG的錄用通知,我想應該去做兩年,至少拿到美國注冊會計師后再說。但是兩年之后升了經理,就覺得再做兩年就做到高級經理了,便很虛榮地留下來了。""我覺得每個人都是被自己的信念和理想驅動的,只不過幸運的是我們沒有太大的差異,他沒有太反對我的選擇,我也沒有太反對他的決定,所以我們都是全心全意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記者:現在你們兩個人都很忙,是不是相聚的時間會很少?

  郝:也不,我覺得事在人為,有些東西不是非要參加的能推就推, 有些事能兩個人一起做的盡量一起做。兩個人要協調,溝通很重要。這次采訪是在畢馬威公司的一間會議室里進行的,郝荃一身米色職業裝打扮與公司的整體色調很相配,讓人有如浴春風的舒適感。作為一名成功的職場女性,

  郝荃對于"美"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我覺得自然是最重要的。"說到自然,有一件事讓郝荃至今記憶深刻。從美國到英國輪派的調動需要面試,"當時是英國負責銀行審計的主席到舊金山面試我。從洛杉磯辦公室到機場的路上, 我一直忐忑不安。在畢馬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輔導員(counseling partner),如果你有什么職業發展上的問題都可以問他。路上我就給他打電話,說自己特別緊張,問他我該怎么辦。他不怎么愛說話,聲音低低地,當時只跟我說了一句:Be yourself, thats it.我說這樣就行了?他說ya.于是我就這樣輕松地去面試,第二天就被通知我可以辦理去英國工作的手續了。所以自然、真實實際上是很重要的。這么多年的職業生涯中, 我一直信這點。"

  記者手記:最近一次見到郝荃,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大學生就業論壇"上。依然是從容、恬淡的她,在講臺上也如鄰家姐姐般平易可親,熱情地向臺下的師弟師妹們介紹著關于求職的知識。誰說職場如戰場,成功女性必然是某種模式化的形象呢?從郝荃身上,我們感受更多的是對成功概念的淡薄,對幸福人生的追尋和對價值實現的執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loan 借錢 個人信貸
    全站熱搜

    aatas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