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CFO的七個習慣(三) -財務 |
|
習慣二、技術第二 美國學者愛德華?賴利在《如何購買信息技術》一書的開篇便嘲笑了公司內的“嗜技術癖患者”,“當你追求的目標是一個價值幾百萬美元,假定會有助于企業經營的信息系統時,盲目付出的結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嗜技術癖患者’理所當然地貪求著‘迷人’的系統。他們想要最新的、功率最大、速度最快、最復雜的系統。他們不想聽到操作中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他們想要一個能向朋友夸耀的系統。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想與舊的技術糾纏,即使所謂‘舊技術’也只不過慢了幾毫秒。” 1954年10月,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第一次在計算機上計算職工工資,開創了利用計算機進行會計數據處理的商業歷史。時隔25年后,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開了國內企業利用計算機處理會計數據的先河。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國財政部提出了發展通用會計軟件的號召,提出了我國會計軟件的“十條基本要求”,這是我國第一個會計軟件的標準。正是這短短的十條,使得國產財務軟件迅速在本土企業普及開來,從而大大加速了企業信息化的進程。這場在企業財務領域掀起的技術風暴給中國的會計學界也帶來了永久性的影響,甚至出現了“會計就是信息系統”的權威說法。 然而,讓我們始料未及的是,在與眾多本土CFO交流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CFO把財務信息化的技術性放在了次之的位置上。 “我在2001年加入e龍的時候,也面臨著財務信息系統的建設問題。當時財政部門只有八個人,整個公司處于互聯網低潮時期的業務成長階段,業務規模相對不是很大,業務流程的復雜程度也遠遠沒有像現在這樣。因此,我沒有過多考慮那些大型的ERP軟件,而是選擇了香港的一個佛氏軟件,這個軟件在香港是很有名氣的財務軟件,但在國內的知名度就要差一些。不過它的各種功能非常方便和實用,而且和EXCEL很好地銜接,十幾萬元的整體投入對于當時的e龍來說是非常符合實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不會去過多地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e龍公司財務總監陳靜在財務信息化問題上始終保持著務實的態度。 事實上,陳靜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翻開e龍的整個發展史,我們能看到一連串出乎意料的戰略大轉折。1999年5月,e龍公司在美國特拉華州成立。同年10月,e龍開始在中國國內提供城市生活咨詢服務。2000年3月,e龍在互聯網經濟最火爆的時候,將自己全資賣給了美國互聯網公司Mail.com.一年后,在互聯網冬天來臨之際,e龍從Mail.com手中回購e龍在中國內地的全部業務。2004年7月,在外界猜測e龍即將上市的時候,e龍突然宣布向IAC出售30%股權,并表示不急于上市。三個月后,當外界認為e龍將以IAC中國分部的身份發展下去之際,e龍又登陸納市。一方面是互聯網浪潮的幾起幾落;另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戰略面臨著不斷的重新定位。在這樣的條件下,制造業信息化“先僵化后優化”的聯想模式顯然不適合e龍這樣的成長型企業。 另一個擺在本土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是,企業自身的管理基礎是否能保證一個一流的信息系統需要的起碼生存環境。 美國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瑞德曾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提出,要使信息技術真正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必須其推廣和應用達到一種臨界的質量狀態,一旦達到這種狀態,就可能引發質的飛躍。瑞德認為,除美國之外,歐洲已經接近這種狀態,在未來十年,信息技術很可能引起歐洲經濟的根本變化。瑞得提出的臨界質量概念,基于幾個前提:一是電信基礎設施高度發達,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引起資訊價格的全面下降;二是計算機的滲透率高,推廣應用已經有了相當基礎;三是科研能力較強,科技成果加快實現產業化,并導致裝備價格全面下降;四是教育高度發達。 套用瑞德的思維邏輯,企業信息化也應該有相應的臨界質量的前提:一是企業原有的業務流程和管理基礎較為完善;二是企業內部計算機使用率較高;三是企業員工綜合素質較好;四是公司管理層的支持與倡導。 從上述四個維度來看,很多傳統行業的本土企業由于自身業務的特點,很難具備較好的企業信息化環境,因此越是復雜的信息系統其失敗的風險也就越高。這時候,明智的本土CFO更應該拿出主要精力來考慮業務問題,而把技術放在第二位,就像埃森哲的戰略專家達文波特說過的那樣——“首先應當去思考如何應用信息,而不是如何使用機器。”[1][2][3][4][5][6][7][8] |
- Feb 07 Tue 2012 10:19
財務:成功CFO的七個習慣(三)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